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賀雄日前表示,從目前監測結果看,北京地區沒有出現諾瓦克病毒(諾如病毒的原型株)傳染的現象。他提醒市民不要恐慌,但要注意預防。賀雄對此提醒,廣大市民要有效防止諾瓦克病毒的感染,應當做到:不要生吃海產品,各種食品都要加熱煮熟煮透;做好飲食衛生;注意飲水問題,特別是不要喝生水。
很多人都知道,吃蝦的時候不能吃水果,吃海鮮的時候不能吃維生素C片。理論是:海鮮河鮮往往被污染,其中富集了一些砷。本來五價砷毒性較小,但是如果被維生素C之類的還原劑還原成三價砷,也就是砒霜(三氧化二砷)了,毒性急劇上升,于是有中毒危險。可是,有很多人同時迷惑地申辯:現在宴席之后,都要上水果的啊!我吃了海鮮又吃水果,并沒有中毒啊,這又是為什么呢?
原來,違反禁忌產生嚴重危害,須有4個前提:
第一,水產品的確出自被砷污染的環境。除了蝦,還有小龍蝦、河蚌、牡蠣、各種蛤類、螃蟹等,各種水產品,都有被污染而富集砷的危險。如果水產品出自污染很小的水域,就不會含有大量的砷,也就不存在這種禁忌。
第二,攝入污染海產的數量比較多,其中含砷的總量達到一個足以引起中毒的數值。如果像林黛玉吃螃蟹那樣,淺嘗輒止,食量很小,自然不會看出明顯的危害。
第三,水果中的維生素C和其他還原性物質的含量足夠高,吃的數量足夠大。如果只是半個蘋果、幾片香蕉,里面那么一丁點維生素C是不足以還原產生大量三價砷的。相比之下,維生素C藥片中的含量就要高得多了,所以風險更大一些。
第四,維生素C藥片是吃海鮮河鮮前后不久服用的。如果早餐吃藥片,晚上才吃蝦,由于體內大部分維生素C已經被代謝掉了,危險性就會變小。
總之,海鮮和維生素C同吃的危險,是一個數量的問題。要看水產到底污染到什么份兒上,吃海鮮的數量多少,以及維生素C攝入多少。
砒霜的LD50低于15毫克/公斤,一般認為,100至200毫克的砒霜才有致命危險。可是,我國的魚類砷含量標準是0.1毫克/公斤,也就是說,如果吃合格的水產,那么即便吃10公斤,也不會發生急性中毒問題。目前頻頻發生海鮮帶來的砷中毒事件,只能證明餐桌上的海鮮已經被嚴重污染,超過國家標準幾百倍!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不與維生素C同吃,海鮮、河鮮就足夠安全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到了含砷量可能帶來危險的水平,這種食物已經不是人類適合的食物了。五價砷本身便有毒,只不過毒性為砒霜的1/10以下。慢性砷中毒可能引起多種癌癥,并損害臟器,其危害不可忽視;而且這些污染水產品中很可能還含有其他來自污水的污染物,比如汞、鎘、鉛、有機氯、多氯聯苯以及多種其他化學污染物。(市場報/曉蕓)
專家建議
假如對產品的環境質量不能十分放心的話,吃海鮮河鮮不要超過每天一種,數量不要超過100克。蔬菜和粗糧當中的纖維可以促進重金屬的排出,因此適合搭配食用。吃了這些食品之后不要吃維生素C片。
海鮮河鮮多為寒性,腸胃虛弱的人要少吃。吃大量水產品之后,再吃大量寒涼的水果,對部分人來說,容易引起腹瀉腹痛,但這卻與砷污染無關。
夏日炎炎,愛吃海鮮的老廣們在大飽口福的同時,也擔憂水產品的質量問題。“各地違法使用孔雀石綠和硝基呋喃等違禁藥品的現象屢禁不止,個別地區和品種還十分突出。”在昨日舉行的“關于加強我省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建議系列提案”專題研討會上,省海洋與漁業局通報了上個月的一次調研結果,雖然去年各市水產品產地抽檢合格率高達95%,但是一些監管“老大難”問題依然在考驗廣東的水產品質量安全。
為解決這些問題,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文斌表示,下一步首先“抓好‘兩頭’,嚴格產地監管和市場準入”。據悉,我省正在建立并完善一整套水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數字化管理系統。“首期主要是建立健全水產養殖企業動態數據庫,并與廣東省水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和各檢驗檢測機構并網,全面掌握養殖企業的各種動態信息。”一位與會專家向記者介紹,如果整個平臺架構完成,那么廣東的水產品就將擁有一份更加完善的“電子身份證”,整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也將更加健全。
為加強對流通環節的控制,有關部門建議依法推動各大市場的水產品質量自檢制度,引導推動超市、農貿市場、批發市場和有條件的生產基地配置以快速檢測為主的自檢能力。對銷售的水產品進行定期檢測,對水產品批發市場要強制建立檢測室或委托有自知的檢測機構開展自檢,并將自檢結果公示在醒目位置。
與會專家還提出了建立水產批發市場“準入”制度的設想,即水產品進入批發市場必須同時具有產品表示和合格證明。但也有與會者擔憂,消費者和養殖戶或不愿承擔由此帶來的高昂成本。(鐘嘯)